泰國“孔劇”是一種結合了文學與藝術等眾多領域的高雅戲劇,但 “โขน(孔劇)”一詞究竟源於哪個時代尚未清楚。(圖片來源:sanook)

泰国文化箜剧|要了解泰国,绝对不能少的是他们的精粹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喜欢泰国传统文化的小伙伴们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说过《箜剧》这一门古老的艺术,甚至有的小伙伴可能看过箜剧的表演,但是对于箜剧,小伙伴们有深入瞭解过吗?如果没有,那现在就一起来深入瞭解一下吧~

泰国“箜剧”是一种结合了文学与艺术等众多领域的高雅戏剧,但 “โขน(箜剧)”一词究竟源于哪个时代尚未清楚。(图片来源:sanook)

认识泰国箜剧

“箜剧”这是一种结合了文学与艺术等众多领域的高雅戏剧,但 “โขน(箜剧)”一词究竟源于哪个时代尚未清楚。

箜剧是包含了文学与艺术等众多领域精粹的集合,比如文学、创作艺术、舞臺艺术、作曲、手工创作等,并且借鉴了《搅乳海》的部分表演形式与装束,箜剧既有舞蹈场面也有惊险刺激的战斗场面,如《祭拜剑棍之师》一出,其中包含了旁白、对白、音乐等表演元素。在箜剧的表演中,最鲜明的特点是表演者需要戴上《箜剧》特有的把脸和脖子全部复盖的面具(抑或头罩),比如夜叉面具、猴子面具、神明面具等,这些面具都经过了上色、贴金以及贴装饰的玻璃物等。

箜剧是包含了文学与艺术等众多领域精粹的集合,比如文学、创作艺术、舞臺艺术、作曲、手工创作等(图片来源:sanook)

在古时候,男主角和神明两个角色是需要戴面具进行表演的,但后来变成了无需戴面具表演,和影视剧一样用真脸演出,而装束则和女箜剧(全女性出演的箜剧)一样。在古时候,男主角和夜叉角色的装束通常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衣服的颜色,一种是手臂的颜色,通过手臂上的颜色来表示护甲,且其花纹一般是 Phum 花纹或者 Krajang Daoui 花纹。至于猴子装束上的花纹则是 WongThaksinawant 花纹,用来表示猴或者熊的毛发。

在古时候,男主角和神明两个角色是需要戴面具进行表演的,但后来变成了无需戴面具表演(图片来源:sanook)

表演时是以我们称之为配音的一种讲诉故事的步调和一种对话形式的步调进行的,这些配音的体裁一般是韵文 Kapy Yani 或者 Kapy Chabang,配音团队里一般分为主唱人员和合唱人员,同时配以五大传统乐器(箫、圈锣、铙、双面桶鼓、木琴)进行演出,热门剧码一般是《拉玛坚》以及《乌纳鲁》。现在主要由 Bunditpatanasilpa 研究所(Bunditpatanasilpa Institute)对箜剧进行传承和训练,而艺术厅则负责安排演出。

  • กาพย์ยานี(Kapy Yani):一种只有11个字的诗歌,分为两段,第一段5个字,第二段6个字。
  • กาพย์ฉบัง(Kapy Chabang):一种只有16个字的诗歌,通常分为三段,第一和第三段每段6个字,第二段4个字。
诗琳通公主也曾参加传统音乐演出(图片来源:sanook)

箜剧的舞蹈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舞蹈,虽然“โขน”一词究竟出自哪个时代还不能确定,但是在泰国的文学作品《帕罗赋》(ลิลิตพระลอ)中却有着箜剧演出的描述,书中写到在帕罗的丧礼期间,Phrapheun 和 PhraPhaeng 说到“ขยายโรงโขนโรงรำ ทำระทาราวเทียน”(扩建舞蹈培训点,兴建烟火臺和烛架),因此有人推测“โขน”一词可能是从其他语言中的某个词或者某个涵义中演变而来的,具体如下所示:

“โขน”可能来自孟加拉语中的”โขละ” 或者 “โขล”(有时候写作,写成โขฬะ或者),这是印度教一种皮质乐器的名字,其造型近似于泰国的塔朋鼓,用土为身,没有支撑脚架,没有降调用的弦,其声较为洪亮,在印度的孟加拉地区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这种乐器一般用在 Yatra 或者 Lakornre(类似于洛坤差德里戏)的表演中。有人推测这种乐器可能曾经是某类戏曲的演奏乐器,因此才根据乐器 โขล 的名字来命名。

泰国塔朋鼓,一般用在 Yatra 或者 Lakornre(类似于洛坤差德里戏)的表演中。有人推测这种乐器可能曾经是某类戏曲的演奏乐器,因此才根据乐器 โขล 的名字来命名。(图片来源:sanook)

“โขน”可能来自伊朗语中的 ษูรัต ควาน,意思是表演用的玩偶或者傀儡,它们由人操控并配音,而这些人通常将其称为“ควาน”或者“โขน”,类似于今天箜剧演出中的配音演员。

在高棉语中,“โขน”在高棉语字典里的意思是戏剧,但是写作“ละโขน”,而这个词意思是一种表演类型。

此为柬埔寨面具舞,在高棉语中,“โขน”在高棉语字典里的意思是戏剧,但是写作“ละโขน”,而这个词意思是一种表演类型。(图片来源:sanook)

从上面这些推测中还是不能确定“โขน”一词究竟来自何种语言,而在《年皇家字典1982年版》中给“โขน”的解释是1.类似于洛坤 ram 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表演剧码多为《拉玛坚》,演员需戴上一种称为“หัวโขน”的表示角色的面具。2.意指用来使船头船尾上翘的木材,被称作“โขนเรือ”。3.一种船头翘起的船的名字,被称作“เรือโขน”,诗歌《Lilit Phayuhyattra》中描写了大大小小很多“เรือโขน”。4.木琴或大圈锣两头翘起的尾部。

不能确定“โขน”一词究竟来自何种语言,而在《年皇家字典1982年版》给出瞭解释(图片来源:sanook)

在那莱王时期,法国外交官 laLoubère 曾谈及他看到的箜剧,他说“箜剧是根据椰胡和其他乐器的音乐节奏起舞的一种舞蹈,演员们戴上面具并拿着武器,演出看起来更侧重于战斗而不是舞蹈,大部分演出更侧重于翻腾跳跃,有的舞姿甚至看起来不合常理,而且跳了很久才停下来说上一两句话,大部分面具看起来也很讨厌,是一直奇怪的动物面孔(猴子)或者妖怪的面孔(夜叉)。”这是外国人对于泰国人过去的娱乐的看法。

在那莱王时期,法国外交官 laLoubère 曾谈及他看到的箜剧(图片来源:sanook)

最初箜剧的演出并不会根据剧情来佈置场景,演出的剧情景象都是靠想像。根据剧情佈置场景来演出是在拉玛五世时期才首次出现,当时拉玛五世想给舞臺上箜剧佈置相应的场景,就像是 Narisara Nuvativongse王子(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ฟ้ากรมพระยานริศรานุวัดติวงศ์,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Chitcharoen, the Prince Narisara Nuvativongse)当时给古戏剧的演出所做的那样。

最初箜剧的演出并不会根据剧情来佈置场景,演出的剧情景象都是靠想像。(图片来源:sanook)

箜剧可以分为五类,分别为:

露天箜剧(Khon Klang Plaeng)

露天箜剧是一种户外箜剧,不会特地搭建戏臺,而是以演出场地的地形和自然风光为背景,包括男主角在内的全部演员都需要带上面具,常演的剧码是《YokThaprob》,这出剧码是从《搅乳海》剧码演化而来的,常在登基大典时演出。这出剧码出现于大城王朝时期,通过以排兵佈阵的形式来展现,同时配以专门的音乐,但是后来演出内容改成了《拉玛坚》,演出时也会配以音乐,可能也会有部分对白,但是没有吟唱部分。

露天箜剧是一种户外箜剧,不会特地搭建戏臺,而是以演出场地的地形和自然风光为背景(图片来源:sanook)

民间箜剧(Khon Rong Nok)

是在有屋顶的简易剧院里进行演出,演出时没有箜剧演出要坐的床,而是以与舞臺一样长的大竹子代替,大竹子周围有供演员行走的空隙。有配音和对白,但是没有吟唱部分。有两组乐队进行配乐演奏,因为需要演奏很多曲目,因为两组乐队分别在剧院的两侧,因此又称为头部乐队和尾部乐队,亦或者是左侧乐队和右侧乐队。以前在演出诺箜剧时,会有开场乐,全部的演员都会上臺根据开场乐的节奏跳舞,开场乐结束后会演出夜叉游山,捕捉动物为食,而此时罗摩误入了夜叉的花园的剧情。演完后就息演休息,晚上演员们会在小剧院里过夜,第二天再演出准备好的剧码,因此这种箜剧又被成为“睡在剧院的箜剧”。

是在有屋顶的简易剧院里进行演出,演出时没有箜剧演出要坐的床,而是以与舞臺一样长的大竹子代替,大竹子周围有供演员行走的空隙。(图片来源:sanook)

幕前箜剧(Khon Na Chor)

这是一种直接在皮影戏幕布前演出的箜剧。在演出皮影戏时,是把皮影放在白布前表演,同时配以音乐,这时操控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皮影的操控,但皮影戏最重要的技艺是配音和对白,最喜欢演出的剧码是《拉玛坚》。而后来在过场之时,会让演员出来真人表演,因此逐渐有人将其称为“紧接着皮影的箜剧”,而此后戏班更是让演员直接在幕布前进行表演,不再在幕后操控皮影演出,因此这种箜剧就逐渐变成了幕前箜剧,这也致使需要在幕布两旁设置两扇门(供演员上下场),而这种幕布便被称为“挖孔幕布”。

这是一种直接在皮影戏幕布前演出的箜剧(图片来源:sanook)

宫廷箜剧(Khon Rong Nai)

这是一种结合了洛坤剧技艺以及泰北部舞蹈动作的箜剧,它的配乐一般有两个乐队交替演出,其演出囊括了舞蹈、配音、对白、用洛坤奈剧的乐器演奏的配乐、配合动作的吟唱等,进一步丰富了箜剧的内容。另外在拉玛一世和拉玛二世时期,箜剧和洛坤剧还出现了融合,同时皇家诗人不仅对其进行了凋琢,还给其撰写了更为风雅优美的韵文对白。

如今艺术团们演出的箜剧,不论是表演露天箜剧还是幕前箜剧,都是採用宫廷箜剧的模式来进行演出。

这是一种结合了洛坤剧技艺以及泰北部舞蹈动作的箜剧,它的配乐一般有两个乐队交替演出,其演出囊括了舞蹈、配音、对白、用洛坤奈剧的乐器演奏的配乐、配合动作的吟唱等,进一步丰富了箜剧的内容。(图片来源:sanook)

佈景箜剧(Khon Chak)

在五世王时期,有人提出能不能在舞臺上演出箜剧的时候,像原始戏剧一样有佈景,而表演则还是按照宫廷箜剧的形式来演出,但是会根据内容分成一折一折的形式,这样让箜剧得到了新的剧情排序,不再前后内容反復切换,以便方便进行佈景。之后艺术家们将箜剧分成了很多折,如《ชุดปราบกากนาสูร》《ชุดมัยราพณ์สะกดทัพ》《ชุดชุดนางลอย》《ดนาคบาศ》《ชุดพรหมาสตร์》《ชุดศึกวิรุญจำบัง》《ชุดทำลายพิธีหุงน้ำทิพย์》《ชุดสีดาลุยไฟและปราบบรรลัยกัลป์》《ชุดหนุมานอาสา》《ชุดพระรามเดินดง》《ดพระรามครองเมือง》等。

在五世王时期,有人提出能不能在舞臺上演出箜剧的时候,像原始戏剧一样有佈景,而表演则还是按照宫廷箜剧的形式来演出,但是会根据内容分成一折一折的形式,这样让箜剧得到了新的剧情排序,不再前后内容反復切换,以便方便进行佈景。(图片来源:sanook)

箜剧的演出,普遍热衷演出《拉玛坚》剧码,虽然艺术团们曾经也演出过《乌纳鲁》,但是热度终是不如《拉玛坚》。而箜剧《拉玛坚》的剧本各朝代都有对其进行编写,如大城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曼谷王朝时期等。尤其是在曼谷王朝时期,尤其喜欢演出拉玛二世编写的版本,因为艺术家们将其编排成了一折一折的形式以便于演出佈景版的箜剧。而拉玛六世也为其编写了吟唱歌词和韵文共6首,分别为《消失的悉多》《火烧愣伽岛》《驱除夜叉王 Phipek》《筑路篇》《愣伽岛初战》《蛇套》。

箜剧的演出,普遍热衷演出《拉玛坚》剧码,虽然艺术团们曾经也演出过《乌纳鲁》,但是热度终是不如《拉玛坚》。(图片来源:sanook)

好了,以上便是本次要介绍的内容了,看完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箜剧的神秘面纱又被揭开了一层的感觉呢~

本文转载自 沪江泰语《要了解泰国,绝对不能少的是他们的精粹——孔剧》


看更多泰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