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鞦韆
大鞦韆是Devasthan寺的附屬建築,它的建立是為了按照婆羅門教信仰舉行皇家Triyampawai儀式(一種印度教儀式),或蕩鞦韆儀式,以凝聚民心並向濕婆、甘尼薩和毗濕奴三位神靈表達敬意。
大鞦韆是曼谷王朝早期建築,建於佛曆2327年,拉瑪一世統治時期,按照婆羅門教的信仰,大鞦韆建在城市的“肚臍”上,位於市中心,從湄南河西岸城牆一直到瑪哈坎堡的位置。它建於蘇泰寺前、圓形砂漿底座上,兩根又高又大的木柱裝飾著鏤空木板,兩端還各有一根短柱,末端呈多層圓形,上繪有朱紅色漆。目前的柱子採用金柚木製成,由於之前的柱子已破舊不堪,它是在2007年9月11日至13日更換的,這是有史以來的第四次更換。
因為大鞦韆是帕納空區的建築,因此必須在其頂部安裝避雷針並接地以防止損壞,1949年11月22日,藝術部將大鞦韆列為國家重要文物古跡,到今日已經有長達238年曆史了。
為什麼大鞦韆必須要用“金柚木”?
大鞦韆不僅是曼谷的一大特色,還是與婆羅門教信仰有關的神祇,因此它的修復保養必須按照宗教信仰來進行,因此需要用大型的金柚木,這是一種堅固的木材。用於製作鞦韆柱的木材的必須具有不小於 60 釐米的基圍,不小於 50 釐米的頂圍和不小於 20 米的高度。
大鞦韆不僅是曼谷的一大特色,還是與婆羅門教信仰有關的神祇,因此它的修復保養必須按照宗教信仰來進行,因此需要用大型的金柚木,這是一種堅固的木材。用於製作鞦韆柱的木材的必須具有不小於 60 釐米的基圍,不小於 50 釐米的頂圍和不小於 20 米的高度。
大鞦韆的Triyampawai儀式
Triyampawai儀式或蕩鞦韆儀式,是婆羅門-印度教的信仰,是為了迎接濕婆來訪人世間,這也是婆羅門教新紀元的開始。
Triyampawai儀式的信仰,來自於一個關於世界末日的傳說,烏瑪德維與濕婆打賭,讓大蛇擺動身體,濕婆單腿站立於其上,如果大蛇擺動身體時濕婆沒有跌落,那說明這個世界仍安全穩固。由於Triyampawai儀式令人恐懼,因此自拉瑪七世統治時期便被取消了。
大鞦韆周邊5個不容錯過的景點
大鞦韆是曼谷極佳的旅遊景點,來曼谷遊覽的遊客為了祭拜神靈,或是為文化之旅拍下漂亮的打卡照,為學著像Dinso 路、 Mahanop 路地區的本地老居民一樣的生活,都可以前往大鞦韆附近。
Devasthan寺
Devasthan寺是婆羅門教的古老建築,建於池塘中央,有三座泰式建築,分別供奉濕婆神、甘尼薩神和毗濕奴,寺中牌子上還寫有參拜祈福的順序以及禁律和各種程式。
蘇泰寺
蘇泰寺(Wat Suthat)是拉瑪八世國王統治時期修建的寺廟,被列為一級皇家寺院。 建於 1807 年,原名為鞦韆寺。
Mahannapharam Worawihan寺
Mahanparam Worawihan 寺建於拉瑪三世國王統治時期,由其子 Annop王子修建。根據佛教信仰,在曼谷王朝建立期間,人們普遍在帕納空地區修建佛寺,這座寺廟的有趣之處在於中泰合璧,供奉著素可泰的銅佛像,名為Phra Ruangthong。
大鞦韆社區
大鞦韆社區就建於其周邊,由一群民房組成,他們自曼谷王朝早期便世代居住在此,一些房屋仍保留著古時的藝術特徵,成為了有意思的商鋪、咖啡廳,如果來到大鞦韆別忘記過去看看。
昭帝老爺廟
昭帝老爺廟是根據泰國華裔的信仰而建的,供奉著玄天上帝,以及關公神像、水尾聖娘,根據泰國華裔的信仰,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肖年份來這裡化太歲。
有人說大鞦韆就是一個鞦韆沒啥看頭,那可能你對它的歷史以及周邊建築瞭解還不夠吧!這篇文章有沒有幫到你呢?
本文轉載自 滬江泰語《連Bella都來打卡曼谷地標“大鞦韆”,你還不來擺上一樣的pose嗎!》
看更多泰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