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瑰宝 古式按摩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作者:杨俊业

泰国古式按摩源起于公元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部,创始人是印度王及佛陀御医「吉瓦库玛巴差」(Jivaka Kumar Bhaccha),为了治病和保健发明按摩疗法,有众多僧徒追随师法习医,「吉瓦库玛巴差」至今仍被泰人尊奉为「 医学之父」。

泰国古式按摩不仅是泰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泰国经济支柱观光产业的特色核心项目,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文化资产宝藏。 泰式按摩技法源于古印度瑜伽术,由「 吉瓦库玛巴差」的学徒们将其教授的传统医药及按摩技法,于公元前2至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泰国,因此古式按摩之医疗技法实从佛寺进入皇室再传入民间,并因地制宜配合泰国的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逐渐调整发展成固定技法及流程延续至今。

经考证泰国王蓝甘贤时代(公元1279至1298年)已有在石碑刻录按摩医疗技法,另于逻罗那莱王时代(公元1656至1688年)曾有一位法国特使手书按摩治病的文字纪录略以:「暹罗时代若有人生病, 会由懂得按摩技法的专人用脚踩在患者背部,用于放松筋骨,并传说怀孕妇女常令小孩在背上踩踏按摩,此举有助日后顺产」。 以上二则考据史料,足以左证泰医早于700年前就已懂得运用按摩技法来治疗疾病。

泰国遭受缅甸数度入侵之战乱破坏,导致许多医疗文献及纪录都被毁损或遗失,距今200年前的泰国节基王朝一世皇时代(公元1782至1809年)迁都曼谷后,敕令恢复卧佛寺(Wat Po)为皇家庙宇, 召集泰医及学者收集传统医药及按摩知识,并用锡材雕塑80种瑜伽体位之身体锻炼姿势,并铭刻于大理石及镶嵌于卧佛寺廊壁上,以供泰人研究学习,自此卧佛寺遂成泰式传统按摩训练基地之始。 继至三世皇时代(公元1824至1851年)另改用金属雕制及简化瑜伽体位为60种,并收集泰医数据与按摩技法篆刻于大理石公开展示于凉亭内,提供人民教学及自我治疗之用。 五世皇朱拉隆功时代(公元1868至1910年)开放泰医教学,将泰式按摩正式归为「手工技艺」专科并定名为「皇室按摩教材」。 继至七世皇时代(公元1925至1934年)再将医学划分为「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大类,其中「传统医学」即包含医学、药学、妇幼(产)学及按摩学(内分『基础按摩』、『宫廷按摩』、『治疗按摩』及『保健按摩』)等, 惟在公元1936年至2000年间按摩学又一度被排除于泰国传统医学范畴,后至2001年泰国卫生部再次将泰式按摩恢复于医学领域。

泰国古式按摩是以印度草医学及瑜伽术为基础传入泰国,经过反复摸索、调整及改进技法后,逐步演变成为泰国本土传统民俗医疗方式。 古代泰国皇室运用按摩治疗体伤及强身健体,近年辅以泰国政府的积极推广,古式按摩已兼具养生保健之天然疗法及观光旅游之休闲活动的双重属性。 泰式按摩技法融合关节纾整、经脉按压及瑜伽伸展等概念及理论,按摩师通常在地板采跪姿操作,左右手交替动作,运用手指、手掌、手臂、手肘、膝盖、脚跟及双腿等肢体部位,分别以手指及手掌进行按/揉/压,前臂进行揉/压, 手肘及膝盖进行按/压,脚跟进行踩/压等不同方式,并辅以泰式握拳与劈砍等特殊技法,手法涵盖按、摩、推、拿、摸、拉、揉、捏、捶、蹬等动作,幅度甚大,类似瑜珈,这种先暖身,再拉筋,后舒展全身之整套动作, 正是泰式按摩与其他类别按摩之显著不同处。

泰国古式按摩综合中、印古文明推拿技法精华,包括中医经络运行与穴位理论,及印度瑜伽伸展与肢体拉筋动作,可以刺激淋巴和白血球细胞对抗病菌入侵,放松肌肉,促进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亦能降低压力荷尔蒙,减少发炎,改善气喘、过敏症状 ,亦能舒缓肌肉僵硬、疲倦和头痛,提升人体免疫力、抗病力及自愈力等身心疗效。 泰式按摩犹如对受按者施以「被动瑜伽术」,利用独特的推、拉、蹬、摇、踩等技法,藉由压足、压腰、捶背、踩脊等方式,施作于肌肉筋膜和肢体关节等部位,让身体自动产生能量,藉由气血运行及舒展动作将能量传至全身, 修复体内损伤或虚弱部位,因此受按者于按摩结束后,如同接受高强度体操运动,有助达到缓解身心疲劳、加速脂肪燃烧及调节肠胃脏器等功效。

——

本次专题特别针对泰国古式按摩的手法、流程、功效及经脉理论与运行方向等面向,综整归纳说明如下:

  • 手法:泰式按摩是各类按摩中受按者体位移动幅度最大者,按摩时鲜少使用按摩油或精油,手法融入瑜伽的修身养心方法,其中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及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 技法主分六种:点(压)法、揉(拿)法、推法、劈叩法、踩(跪)法及运动关节法,除使用手(指、掌、臂、肘)外,并辅以膝、足等肢体关节进行施作;「宫廷式按摩」及「 大众式按摩」之最大差异处即在于按摩技法,前者按摩师仅能以跪趴姿势用双手进行操作,不得使用身体其他部位(如肘、膝、足等)且不得按压靠近私密部位,至于全套操作步骤及流程则与后者完全相同。
  • 劈叩法:「泰拳」即手握空拳,拳心向下,用拳心捶打;「刃掌」即四指并拢用指端垂直按压,如刀刃而得名;「泰式劈砍」即两掌相合,通过腕部屈伸用小指侧击打,四指随手起落开合发出声响;
  • 巧用身体重量:按摩师将手肘伸直,利用引力通过上肢自然向下传递自身体重进行有效按摩,因此体型较小的按摩师亦能对身材魁梧、体型胖硕者施作按摩;
  • 流程:泰式按摩深受瑜伽哲学及佛教文化影响,按摩师于按摩前会循礼面对受按者合十冥想默祷表达祈福,此仪式之目的是为将慈爱心及注意力,全神灌注到施作程序,排除一切有形或无形干扰,提高按摩效果。
  • 泰式按摩是以足部开始逐渐向上结束于头部,按摩师必须按照固定步骤依序进行,不得随意更动。
  • 泰式按摩体位依序采仰卧位(进行足部按摩、下肢部按摩及上肢部按摩)、侧卧位(进行左/右侧体按摩)、俯卧位(进行背部按摩及臀部按摩)、躺卧位(头/脸部按摩)及坐立位(肩颈及腰部按摩)。
  • 泰式按摩是先经脉按摩,然后是关节运动,最后是瑜伽伸展,换言之,泰式按摩融合筋骨按摩及被动体操运动等内涵。
  • 传统泰式按摩时间不得少于1.5个小时,从脚到头总计须完成108个步骤,偶有辅以草药热敷,以达活血化淤之目的。
  • 按摩结束后,按摩师会准备热姜汤供受按者饮用,藉以加快气血流动及增加体内热能,有助迅速排除体内湿气,达到提神醒脑之功效。
  • 功效:泰式按摩是透过外力的直接作用,巧妙融合中医推拿及印度瑜伽,经由按摩师的肢体力量和技法,刺激血液循环后,让身体启动自愈力及提高免疫力,进而达到治疗及康复的目的。
  • 经脉:泰式按摩的10条主要经脉与中医的12条经络虽概念相似,主张经脉与气场及穴位具有密切关联,但泰式经脉与中医经络之分布、属性、气场及按摩力道等主张与理论,经对照比较两者异同处,分别详述如下:
  • 分布:
  • 泰式按摩的10条经脉皆分别始于肚脐周围1吋至3吋之间,穴位深度均为2吋,依固定运行路线,且各别止于身体末端(如眼、耳、鼻、舌、手指、脚趾、肛门、尿道及生殖器官等部位)。
  • 中医的12条经络分别连着人体12个脏器,从排列方式可分为两组,一组以手足区分为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及腿上有6条经络(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另一组按阴阳区分为手臂内侧及腿部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外侧及腿部外侧亦各有3条阳经。
  • 泰式按摩的经脉分布与身体器官与中医经络对应脏腑互动之关联雷同,即不同经脉职司不同脏腑,各有主管功能。
  • 属性:
  • 泰医经脉无所谓阴阳经脉区分,但亦着重与季节温度及五行体质(金、木、水、火、土)的平衡与调节。
  • 中医经络注意经络与经络间,身体与经络间,及经络与大自然间等阴阳平衡,亦即受按者体虚时,宜先选择阳经按摩补足正气为主,若体健时,则阴经、阳经皆可按摩;又如夏天阳气旺盛,体虚者亦可进行阴经疏通而无妨。
  • 气场:
  • 泰医经脉与中医经络同样强调「以痛为俞」,亦即疼痛部位就是按摩穴位,按摩重点就放在最痛部位,将病灶推开、揉散,甚至泰医兼以药包热敷,中医施以拔罐、艾炙或敲打方式,痛感愈是明显,愈需坚持按摩刺激痛点。
  • 泰医经脉与中医经络均认同人体内存有气场,若气场运行不顺或阻塞,必将造成气血不足出现气结或硬块,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概念。
  • 泰医10条经脉彼此因互不相连,故无所谓气场循环及补充之说。
  • 中医12条经络依序相连且有方向性流动,与对应脏器「互为表里」,经络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绕行一圈进入腹部,在补气作用最强的丹田穴补充能量后,抵达胸腔换条经络再继续出发,进行下一次四肢大循环。
  • 力道:
  • 泰式古法按摩力道是依据受按者可承受的受力程度随时进行调整,并无所谓「轻重补泻」之说。
  • 中医经络按摩力道细分为:1.力度轻者为补,重者为泻;2.时间短者为补,长者为泻;3.范围小者为补,大者为泻;4.顺按经络为补,逆按为泻;5.着重阴阳平衡运用,认为按摩阴经最好使用补法,按摩阳经则可运用泻法。
  • 细究泰国古式按摩的施做体位及操作流程得悉,对于下肢部(含脚底)及背部(脊椎两侧)之按摩耗时最久,两者操作时间合计逾1个小时,泰式按摩对于该两区域之重视现象,正与中医按摩主张的「 脚底反射区」对应全身脏器逻辑,及台湾张钊汉中医师发现的脊椎两侧「原始点」对应「他处体伤」理论一致。 因为「脚」是由26块骨头、56个关节及118根肌腱所组成,向有「人的第二心脏」之称,亦所谓「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的老化过程正是由双腿开始,故须格外重视双腿(含脚底)之保健与照护;另外,张钊汉中医师的「 原始点医学」认为所有症状皆直接由体伤所致,体伤位置可分「他处」与「本处」两类体伤,而「 一条脊椎加七处原始点」的人体内建自然疗愈力开关,正是以按推原始点并配合温敷的简易外治法来启动,此点又与泰国古式按摩辅以草药热敷,来达到快速解除疾病症状的目的,互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根据医学研究结果证明,遗传基因对健康的影响并非绝对。 一个人长寿与否的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善于珍摄调理与勤加养生。 中国历代皇帝最高寿者为大清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其养生之道与长寿秘诀,可以简单用「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等16字概括。 其实正与瑜伽及按摩有着密切关联,其中「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及「 十常四勿」等日常保健方法,即与泰国古式按摩的诉求及功效相仿,因为泰式按摩正是融合印度瑜伽及中医经络的养生保健原理,运用不同技法作用于受按者体表的特定部位,经过物理刺激皮肤渗透到肌肉、筋膜、肌腱、关节、神经、 血管及淋巴等组织,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及软组织和骨关节的调整,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的连动变化,使得肌体功能自然恢复,进而达到治疗及保健的目的。 简言之,古式按摩不仅是泰国政府增加观光收入的法宝,亦是泰国传统民俗医疗技法的至宝,更是世界人类文化共同遗产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