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东北部雷府(黎府)每年皆会固定举办「皮塔空鬼面具节」,即知名的「泰国鬼面节」,或称「雷府鬼脸节」,透过面具化妆、游行庆祝的方式来展演宗教仪式与传统文化,是除了泰国泼水节以外,另一个相当受到外国游客欢迎的节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泰国雷府鬼面具的由来及文化吧!
作者:杨俊业博士 台湾驻泰国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资深外交官
泰国面具节由来
泰国东北部雷府丹塞县(อำเภอด่านซ้าย จังหวัดเลย)每年定期举办传统的「皮塔空鬼面具节(ผีตาโขน)」活动,采用面具化妆、游行与观光的方式将宗教仪式与传统文化节庆化。这种以面具为主体的节庆文化,将面具视作神灵或祖灵,透过演绎游行的仪式来连结过去和现在,具有发挥安抚民心及加强族人联系之社会功能。
相传在佛教典故「瓦三敦王子」中,民间传说当佛祖转世的瓦三敦王子走出密林,有一批游神野鬼尾随其后,护送及庆祝它逃过劫难。雷府民间根据这一传说与丰富想象,制作色彩艷丽的野鬼面具搭配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用举办大法会(บุญหลวง)及游行礼佛仪式来延续此项文化传统。由此可见,鬼面具节仪式是从佛陀转生神话而来,尔后受到泰国政府「一村一品」经济政策影响,及被认定是一个具有旅客吸引力的地区观光节庆后,皮塔空进而结合本地宗教、教育与文化营销等渠道,逐渐汇聚成有别于湄公河临岸佬族与其他泰族之在地族群意识,而其面具的创意性也同步展现了「伊山(อีสาน)」民族的乐天个性及艺术性格。
丹塞居民每年在雨季时以大法会的方式举行皮塔空仪式,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农作丰收,因为相信本地的灵魂守护者及古老的祖灵具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当村民戴上面具扮演皮塔空时,象征扮演当地祖灵,透过法会形式,祖灵会被安顿,而那些追随佛祖走出森林的灵魂也会共同庇护村民的丰年生活。神话支持了皮塔空仪式的合理性,在为期3-4天的节庆活动中,经由群众戴鬼脸面具游行的方式演绎佛陀前世(即『瓦三敦/เวสสันดร』)的神话故事,借以传达教义与教育人心,因此穿戴皮塔空面具来游行庆祝,是一种仪式能量转换的方式,透过面具和仪式的举行,借以表达当地居民对于祖灵崇拜的文化性和敬天畏鬼的宗教观。
泰国雷府鬼面节 逐渐从传统习俗转变
由于皮塔空面具的型制趋向多元美观,造成游行民众不舍于仪式结束后,依例将这些象征恶鬼的面具丢弃于孟河,使其转变成为一种艺术收藏品,商业化的结果逐渐改变了「放水流」的习俗,使得面具的功能属性从前以「敬鬼」为主,转朝「装饰」为重,也让皮塔空的神格从恶灵山魅转变成为地方守护神祇。泰国旅游局雷府办事处为了加强形塑「鬼面具节」特色,今(2017)年6月24-26日在丹塞县菩才寺庙举办的庆祝活动,除包括皮塔空面具脸游行仪式、神灵游行仪式、恭请须拿达神灵仪式、发射土制火箭拜神仪式、丢鬼脸面具仪式外,另新添一项「多彩鬼面具」活动,扩大邀请泰国北部、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等地知名艺术家,一起绘制各种具有泰国特色的鬼面具,共襄盛举。
雷府鬼脸节 皮塔空面具多样化、商品化
皮塔空面具拜OTOP政策之赐,由宗教祭仪的媒介功能转型成为节庆娱乐的文创商品,其创作主题在传统、创新及在地意识等三大范畴内展现,传统鬼面具上的莱泰纹样源于古印度,经由爪哇传入吴哥王朝后由泰人沿用改良,而现代面具上的图纹装饰则纯粹以创意为主,并没有传统特定的文化符号或宗教意涵,且大部分的创作设计与在地工艺师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尽管每个人的在地经验不同,但按符号学(Semiology)原理,在一个大环境下,经过许多「个人经验值」拼凑后所得到的「结论」,往往能反映「个人经验」和完整事物中的脉络关系。
早期皮塔空面具不重创意,用色造型也极为简单,然因面具走向商品化经济路线,着重强调美学、观光与节庆化价值,所以面具制作也越趋精致美观。新式皮塔空面具由帽子、脸部和鼻子等三部位组成,篓帽用竹子编成,长脸由晒干的椰树皮镂空双眼构成,而尖鼻则用软木仿鹰喙形状制作;传统皮塔空面具仅用红、白、黑三种天然色素涂饰,不同于当今为求快速、多变和保存持久而改用化学油漆来加强亮度和效果,用色表现亦不拘泥于传统三色,这股商品化观念的转变,使得皮塔空面具从宗教祭仪用品质变为艺术文创商品,然不变的是,皮塔空具有「做功德(ทำบุญ)」的精神意涵是与常民生活结合且深受当地宗教文化影响。
原文节录自杨俊业博士《探究泰国面具文化:神的脸、鬼的面、祖师爷的容颜》
泰国泼水节、水灯节…各大节庆知多少?点此看更多泰国文化与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