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i-culture-khon-lakorn

探究泰国面具文化:神的脸、鬼的面、祖师爷的容颜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作者:杨俊业博士 台湾驻泰国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资深外交官

2017年6月26日泰国《世界日报》A3版「泰国新闻」刊登一则标题为「黎府鬼面具节 7国鬼怪参与大游街」之报导略述:副总理塔纳萨上将、文化部常务次长甲叻颂蓬,于昨(25)日一同主持黎府2017年国际鬼面具节仪式, 在各国代表和黎府民众一同欣赏来自泰国、寮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南韩、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也纷纷穿戴各国特色鬼面具或鬼装参与巡游活动,大白天黎府县到处呈现鬼怪大聚会热闹非凡。 黎府府尹申蓬表示,举办黎府国际鬼面节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风俗和智能结晶, 在响应政府大力推动发展4.0经济时代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深化国家改革政策的基础上泰国发展成长治久安的国家,此次活动吸引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等云。 由此得知,黎府丹赛县为配合「泰国4.0」国家发展战略及「一村一品(OTOP/ โอทอป)」经济政策,选择「鬼面具节(ผีตาโขน)」作为地方观光文化品牌,使得传统「 皮塔空」面具一改往昔宗教色彩跃身成为文创商品,此举将直接影响鬼面具型制与保存观念的转变。

人类社会使用「面具」的习惯与传统由来已久,其发韧与古人相信「面具」赋有灵性,可表征「古代灵魂」与「护身符物」等鬼灵信仰相关,因为远古所有人力无法企及的事物,先民会转求神灵或祖灵助佑,而「重祭祀」、「多灵魂」及「 祖先崇拜」等现象是中国西南方、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大陆及爪哇岛等区域民族之古文化特质,这些民族对于「敬神」、「尚灵」、「畏鬼」及「颂魂」等观念根深蒂固,酬神、驱鬼与除疫等祭祀仪式成为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仪式所使用的「 面具」因具有「魂(ขวัญ)」的概念而转借成神灵或鬼怪的象征,成为先民事神及沟通万物精灵之有形载体,也是巫觋或祭祀主藉以达到人神交流的无形平台。

泰国地处于综合多元文化影响的交通枢纽,北起中国、南迄马来半岛以迄爪哇,西自印度、经缅甸、柬埔寨而东抵越南,泰族汲取中、印两大古文明与其他古老部落之戒律,其文化特质(Culture Trait)具有中国、印度、吴可帝国、 斯里兰卡、缅甸、寮国及爪哇等地之「基因」。 换言之,泰国的「面具文化」是立基在中国傩、藏文化、印度面具文化及爪哇「恶魔面具」等基础上,并与常民生活链接成的一种文化脉络,面具不仅是一种日常物质,更兼具神话、宗教、文学与文化意涵,借着结合在地戏剧表演、 节庆娱乐和宗教祭仪,串连起本地经济、社会、观光与资产保存等现代化发展过程。

据考证面具结合舞蹈的宗教仪式源自北印度高山地区,这种将面具结合祭祀舞蹈的模式,主因为古人常将疾病与恶鬼作祟的假想做链接,是属于佛教密宗(Tantric Buddhism)仪式的一类,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布, 面具的使用逐渐融入各地不同的原始信仰、神话传说、民情风俗及价值判断等区域元素而产生改变,至现代并朝向文化资产与观光资源的观念转变;易言之,面具文化已从与宗教之间的精神关联或传统戏剧的附属角色, 转型成为文化商品或旅游宣传之特色亮点,因此泰、柬两国才会各自对于「面具舞/箜剧(การแสดงโขน)」诉求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文化差异之主张。

2016年5月29日与6月8日泰国「世界日报」及2016年6月8日与2017年4月柬埔寨「星洲日报」与「华商日报」分别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箜剧获列名录」、「面具舞若申请非遗 柬将阻止泰国」、「柬申遗『箜剧』 乃敦:泰照样可以」及「柬『面具舞』正式申遗」等新闻标题,报导泰、柬两国就「面具舞/箜剧」据理力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之申请理由如下: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箜剧获列名录」:泰国文化部长威腊表示,已授权文化促进厅着手处理泰国传统文化智能申遗工作,准备从2017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一项申遗项目,包括泰国箜剧、泰餐、泰式按摩、泰国传统舞台剧和泰拳, 其中箜剧被列为首个申遗项目,因为是泰国最具文化传统,保护完好、极具泰国智能的表演节目,具体分为箜剧服饰、技艺、配乐和表演动作等。

「面具舞若申请非遗 柬将阻止泰国」:柬埔寨正准备将6种文化遗产申请列入名单,其中也包括「面具舞」在内,如泰方真的将「面具舞」申遗,柬埔寨将会阻止。 「面具舞」是柬埔寨的传统舞蹈,由于柬泰文化相似,「面具舞」也因此很久以前就流入泰国。

「柬申遗『箜剧』 乃敦:泰照样可以」:泰国外交部长乃敦表示,申遗不代表箜剧能成为柬埔寨的特有文化,也不会影响柬埔寨和泰国的关系。 一个国家申遗并不意味着该国就拥有所属权,申遗的意义是为了将这项文化传承,过去也有两个国家提出申请。 泰国的做法与柬埔寨并不冲突,因为依照申遗原则,每个国家都可以将同一种文化申遗,例如南韩和北韩都将「泡菜」申遗。

「柬『面具舞』正式申遗」:柬埔寨文化艺术部于2017年3月29日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面具舞」申遗审查,预计将花费两年时间决定是否批准「面具舞」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柬文化技术局长哈杜表示,柬埔寨不会反对也不会担忧泰国也将「面具舞」申请列遗,因为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艺术部发言人泰努拉宋亚也强调,我们可以看到柬埔寨与邻国有相似的文化,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柬埔寨面具舞与泰国面具舞之间有些差异。 因为面具舞是柬埔寨一种优雅、古典而华丽的传统戏剧舞蹈,加上乐曲旋律的不断变化,这些元素的增加使得面具舞有别于传统的戏剧表演,所以没有人称其为戏曲表演,而称为「面具舞」。 面具舞是柬埔寨一种古典舞蹈,吴可王朝之前(九世纪)发明的高棉古代舞蹈,主要是在吴哥古迹的石雕上发现。

藉由上述报导得悉,公元2002年泰国文化部为协助维持「敬神、忠君、爱国」的社会价值观及加强关注柔性文化国力的展现,进行改组并明订任务为保护、维持、提高、传播和推广民族宗教、艺术与文化事务, 试图在文化雷同性极高的东南亚国家中,建立足以代表泰国意象的文化特色,希望透过建立民俗文化、语言、食物与服饰等优势来创造独特性,以期有效达到默认的文化效益、经济利益及观光收益。 泰国箜剧所使用的面具即成为文化部建立国家意象与文化自觉的行动策略,使得泰国当代的面具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渐从以往的宗教或戏剧角色,转而强调创意与娱乐效果,并走向商品化的经济过程,而面具的功能也从传统之宗教祭仪用具, 经过戏剧展演之舞台道具,最终朝向文创产业之艺术商品而不断转型。

细究泰国面具文化的类型,除了前述戏剧文学类型的「箜面具」外,另有节庆娱乐穿戴用的丹赛「鬼面具」及宗教拜师仪式用的「鲁士面具」,其中除「鲁士面具」的使用仍局限于拜师祈福、驱鬼除疫、增强人缘及启迪智能等宗教祭仪功能外,目前「 箜面具」及「鬼面具」的使用均已朝向观光文化资产的概念转型,泰国邮政公司曾以「箜面具/หัวโขน」(1975年6月10日、1981年7月1日及2013年4月2日)及「鬼面具/ หน้ากากผีตาโขน」(2007年6月23日)为主题发行纪念邮票推广,但无论在舞台演出、节庆演绎或宗教祭祀等许多仪式或观念(如毁损的箜面具及节庆结束后之鬼王面具均须以『放水流』的作法来消祛厄运),这三类面具内蕴的 「通天敬神」与「驱鬼祈福」的精神仍在,其所代表的文化符码正是神灵象征或祖灵化身之形上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