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第27任總理艾比希(Abhisit Vejjajiva)(圖片來源:VISION THAI看見泰國)

解析泰国红黄对立原因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文:陈尚懋(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博士,专长泰国政经研究,现任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臺湾东南亚学会秘书长,常受邀上各大媒体相关节目發表对泰国政局情势剖析。)

经济成长政策致贫富差距问题加剧

泰国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的红黄对立,已经让泰国陷入极度分裂的危机之中。其中红衫军以支持前总理塔克辛,来自泰国北部与东北部的农民,或在曼谷打工的蓝领阶级为主,并以泰文phrai(农奴、僕人)自居;黄衫军则是以反对塔克辛,来自泰国南部与曼谷中产阶级为主,通常以泰文ammat(上流菁英)称呼之。如此对立的原因可以追溯至泰国从1960年代开始的经济發展政策,泰国政府成立国家经济与社会發展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oard, NESDB)推动5年1期的国家经济与社会發展计画(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 NESDP),虽然经过长期的發展下来,泰国整体的经济成长表现相当亮眼,也有效减少贫穷问题。

根据统计,全泰国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人口从1988年的42.2%降至1997年的14.8%,随后因为金融风暴的关係上升至2000年的21%,但又下降至2010年的7.7%,可是其中有高达四成的贫穷人口皆居住于泰国东北部地区。另外,若根据贫穷指数来加以观察,1960年时,全泰国的贫穷指数高达88.3,其中乡村为96.4,城市则为78.5;经过40年的努力,2002年时,全泰国的贫穷指数降为9.8,城市部分更降至3.8,可是乡村的贫穷指数仍高达12.6。若根据地区来看的话,2002年时,曼谷的贫穷指数为1.4,可是北部地区的贫穷指数为9.8,东北部的贫穷指数更高达18.9。显见泰国的经济成长虽然解决了贫穷的问题,但却带来更大的贫富差距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以曼谷为中心(Bangkok-based)的發展计画长期以来造成曼谷与泰国北部、东北部政经不平等的扩大,也引發北部与东北部民众的不满。2011年时,曼谷地区的家户月平均所得约为41,631泰铢,但北部与东北部地区分别只有17,350与18,217泰铢,约只有曼谷地区的4成左右。在2007年大选中,支持民主党的人均省份生产毛额(Gross provincial product per capita)约为221,130泰铢,支持人民力量党的省份则只有92,667泰铢,两者之间的差距相当大。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调查,曼谷佔全泰国人口的17%,全泰国GDP的26%,可是却佔政府公共支出的72%;至于东北部佔全泰国人口的34%,全泰国GDP的11%,但是却只佔政府公共支出的6%。至于世界普遍使用测量贫富差距的Gini指数显示,泰国前20%的收入佔全国55.06%,而后20%的收入只佔全国的4.30%,两者相差约12.81倍,金字塔顶端与底层的收入差距更高达69倍。

曼谷与北部、东北部的区域经济不平等也间接导致其他层面的差距。根据2009年由健康指数(Health Index)、教育指数(Education Index)、就业指数(Employment Index)、收入指数(Income Index)、住宅与生活环境指数(Hous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dex)、家庭与社区生活指数(Family and Community Life Index)、运输与沟通指数(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ex)、参与指数(Participation Index)等8项指标所构成的泰国「人类成就指数」(Human Achievement Index)显示,前3名分别是Phuket、Bangkok与Pathum Thani,而前10名的省份全部位于中部与南部地区;至于人类發展指数排名最后3名分别是Tak、Sa Kaeo与Mae Hong Son,而最后10名皆位于北部与东北部地区。

贫民欲靠选票翻身 挑战保守菁英

北部与东北部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经济發展政策的忽略,造成经济發展与曼谷地区产生极大的落差,而这样经济不平等也造成在医疗条件、教育环境、住宅与运输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北部与东北部的民众在过去并未觉得自己对于政治有任何的影响力,政治疏离感与相对剥夺感普遍存在。一直到2001年塔克辛担任总理,透过民粹政策以及强调北部与东北部的建设重新让该地区的民众赢得对政府的信任,虽然短期内无法改变其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但是该地区民众心中政治不平等的想法与念头却大幅获得改善,他们终于知道他们也有能力透过手中的选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如此具有高民意支持的塔克辛却面临到来自曼谷地区的旧有保守势力的强力反击,也让泰国的对立情势更加升温。

当塔克辛于2005年顺利连任之后,其挟带强大的民意支持,意图挑战泰国旧有保守势力,包括:皇室、军队、司法与民主党等政经菁英,如此也造成这些保守菁英的恐慌,开始串连反扑,以「网络皇室」(network monarchy)的形式运作,并顺利透过军事政变、司法政变与军队镇压等方式,成功抵挡亲塔克辛的红衫军势力,其中军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从1932到2012年间,泰国只经历28年的文人统治,其中有19年是在1992年之后。1992年以前的军事力量介入,大多是因为文人政府上台后贪汙腐化严重而产生政治冲突与危机,迫使军方介入接管政权,而后颁佈新宪法并重新举行大选,如此的「恶性循环」在2005年之后出现些许变化。

泰国第27任总理艾比希(Abhisit Vejjajiva)(图片来源:VISION THAI看见泰国)

综观这10年来泰国的政治冲突与对立,主要是因为1960年代开始的错误经济成长政策,导致曼谷与北部、东北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扩大,加上来自清迈的塔克辛兴起挑战旧有曼谷保守菁英,造成社会对立与冲突,最后给予军队介入的藉口。如此的新恶性循环是否有终止的一天?首先,政治菁英必须表达对于民主宪政的遵守与支持;其次,军队必须国家化与中立化,减少其在政治事务中的角色;第三,司法单位应尽量避免做出政治判决,让政治争议回归政治途径解决;最后,泰皇或皇室的政治角色也必须克制,这点或许要等到泰国皇室接班问题明朗化后才能达成。

延伸阅读:2006军事政变前后的红黄对立


看更多泰国反政府运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