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令華【VISION THAI 看見泰國特約編輯】
封面圖片:文化部
「這20幾年裡臺灣電影,甚至臺灣文化在泰國缺席了。」陳冠甫 / 駐泰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組長
透過此次影展規劃的8部臺灣電影,策展團隊企圖填補臺灣電影在曼谷空白的20年。然而,記憶重塑的企圖,決定自「移民社會的臺灣」回憶起。
【曼谷2018臺灣電影展】(Taiwan Film Festival in Bangkok 2018)即將在今年1月,舉辦於曼谷市中心EmQuartier購物中心4樓的Quartier CineArt電影院。甫於去年7月成立的駐泰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在設組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力邀泰國最盛大的曼谷世界電影節 (World Film Festival of Bangkok) 策展人 Kriengsak Silakong (Victor) 跨刀協助策劃,文化組組長陳冠甫表示:「影展活動是設組之初的重點內容,影視產業的推廣往往能達到超越單向傳播的互動效果。」
提起此次影展的策展核心,陳組長不諱言地直接點出:「這20幾年裡臺灣電影,甚至臺灣文化在泰國缺席了。」臺灣新浪潮電影在90年代的潮起潮落,似乎沒能上岸曼谷,除了在國際影展獲獎不斷的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仍為泰國電影圈知悉,在那之後的臺灣創作圈一直未將足跡鋪陳曼谷——「似乎對臺灣的電影人來說曼谷這個市場太小,而不受重視」,陳組長認為透過政策的協助,他更看見泰國團隊如何展現爭取國際能見度的野心,亦擔憂臺灣早已晚了一步。
臺灣記憶・臺灣印象的重塑
透過此次影展規劃的8部臺灣電影,策展團隊企圖將臺灣電影在曼谷空白的20年重新填補。然而,記憶重塑的企圖,決定自「移民社會的臺灣」回憶起。
早在泰國具有高知名度的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敘寫臺灣社會當時面對外省移民及極權政治壓迫的氛圍,故事不僅是關於年少之間的情愛糾葛,更多的是反映1960那民心不安的年代。惶惶不定之後,是幢幢高架的國族建構。透過侯季然導演的民歌紀錄片《四十年》(2016),重新梳理「唱自己的歌」如何在校園裡,從口號唱成一個民族情懷的年代,又如何在校園外,喚醒臺灣對於本土、草根的呼喊。臺灣的民歌四十,在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會,刻成「華人認同」的依歸。然而,在曼谷廣大的華人社群,紀錄片裡藏在移民一、二代記憶中的民歌聲響,能否喚起「臺灣印象」的痕跡?
類型多元的當代臺灣
「臺灣的IT產業、高科技印象在曼谷社會仍是十分鮮明的,但我認為臺灣不只如此。」Victor (Kriengsak Silakong) / 曼谷2018臺灣電影展策展人
「臺灣的IT產業、高科技印象在曼谷社會仍是十分鮮明的,但我認為臺灣不只如此。」策展人Victor激昂地分享對於臺灣電影的熱愛,不僅是臺灣電影,「華語電影」對他來說,就像他華人身份的一種顯影。「我父母都是從廣東移民來泰國的,我是華人,只是我中文說得不好。就算不完全聽懂,我還是非常喜歡華語電影。」
對Victor來說,除了把經典電影帶到泰國,反應當代臺灣社會脈動的電影更是不能缺少。有商業賣座、也有人性陰暗面,有溫暖陽光,也該有荒誕不羈。Victor毫不掩飾他此次的野心,對於臺灣電影的掌握,他認為這麼多元的類型是泰國電影工作者在選擇主題時沒有嘗試過的,正好藉由此次機會,囊括各個面向。
陳組長也認為,每一部片的不同特色更象徵著臺灣多元包容的社會。《只要我長大》(2016)的臺灣原住民孩童故事,點出蔡英文政府上任初期對於原民議題的重視,故選之作為開幕片;《一路順風》(2016)描寫臺灣底層社會青年難逃的結構問題,議題之外同時具有公路電影的娛樂效果;《強尼・凱克》(2017)與《青田街一號》(2015)呈現臺灣年輕人城市生活的浮光掠影;《白蟻—慾望迷網》(2017)刻畫人心,影帝吳慷仁的演技更是臺灣實力新生代的最佳代表;《上岸的魚》(2017)藉由家庭關係,細膩描繪親子之間的矛盾與拉扯,於近期國際影展獲得不少掌聲。有人說2017年是臺灣「後海角時代」的低潮年,然而這六部電影仍舊挺進泰國市場,為2018年的開篇擲下響亮一聲,是臺灣的電影人才不倦創造的豐碩果實。
延伸閱讀:曼谷2018臺灣電影展活動與各電影簡介
對話空間的可能與對比
此次值得注意的是兩部泰國電影的選片——去年臺北電影節被喻為泰國蔡明亮的作品《當光影不再》(2017),以及具有時代意義的《The Story of Nampu》(1984)。跨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在於,創造對話的空間。主辦方與策展方更有共識地促成一場參展導演的跨國對談,於1月20日晚上六點舉辦一場令人期待的聚焦座談。
泰國獨立紀錄片《當光影不再》詩意地紀錄傳統影廳的消逝沒落,映照高速發展的曼谷社會,提問逝去之於生命、更迭之於曼谷會是什麼樣的對比;《The Story of Nampu》裡少年Nampu心裡的慌亂尤比牯嶺街少年小四,觀眾就像澄著無邪眼神的青澀靈魂,在黑盒子裡,摸索跨越文化意象的影像碎片,此次參展的臺灣電影不僅僅是「臺灣記憶」的再造,更是泰國與臺灣觀眾,在彼此的電影中透過異同尋找共感。
致力於新南向的臺灣,藉由影像敘事喚醒的,除了膠著的印象,應是超越國家邊界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