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疫情延燒,然而,因疫情而陷入險境的不只有人民的性命,還有脆弱的民主制度和新聞自由。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 Without Borders)4月發表的「2021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就稱,亞太地區正遭受審查制度和假新聞攻擊,綜觀東南亞諸國排名皆落在100多名以後,且相比往年多有退步的趨勢。其中,泰國政府就利用「管控疫情」為由箝制新聞自由並大開民主倒車,以下帶你一次了解該國當前狀況。
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 Without Borders)今年4月發表的「2021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中,泰國新聞自由度在180個國家中排名140名,報告中提及政府以防疫、掃蕩「假資訊」為由通過行政命令限縮新聞與個人言論自由。
套在泰國人民頭上的「不敬罪」
談到泰國新聞自由,就不得不提一個套在泰國人民頭上已久的緊箍咒——「不敬罪」(lese majeste),這項法條規定任何言行有辱王室或對王室成員不敬者將可被判最高15年有期徒刑。《路透社》報導引述烏汶大學(Ubon Ratchathani University)政治學院院長分析指出,泰國的保皇建制派(military-royalist establishment)數十年來濫用此法打擊批評聲音,以製造恐懼、阻止民眾公開批評王室。這項法條被認為有違民主精神,成為2020年反政府示威運動中的主要訴求。
在疫情下,這項法條也被用來打擊反對派聲音。泰國今年6月開始代工AZ疫苗生產,然而接下訂單的卻是由泰國王室全權擁有的「泰國暹羅生物科學公司」(Siam Bioscience),這間名不經傳的公司在過去並未有任何生產疫苗的經驗。泰國反對派政治領袖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今年1月就在臉書直播中公開質疑政府此舉有圖利特定團體之嫌,批評政府疫苗政策不公開透明,最後因此遭到「不敬罪」逮補起訴。
塔納通並非唯一的特例,根據泰國人權律師團(Thai Lawyers for Human Rights)統計,自去年示威運動爆發後,已經有695名示威者被以「煽動」、「造成公眾不安」等罪名起訴;其中103人則被指控觸犯「不敬罪」。
藉防疫打壓新聞自由
近期,泰國示威運動因疫情升溫再度死灰復燃,民眾怒火集中於政府防疫不力、失敗的疫苗政策、欠缺mRNA疫苗。面對民間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聲浪,帕拉育政府也加大對反對聲音的管控力道。近期,泰國政府就頒布一條緊急命令,禁止民眾或媒體散布會「引起公眾恐懼」、「國家不安定」的資訊,違者最高可被判處2年有期徒刑,該命令甚至授權泰國國家廣播電視通信管理委員會(National Broadcas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NBTC)可要求網路伺服器提交違規言論的IP位址,立即予以撤除並將帳戶停用,擴大政府審查言論的權限。
這項緊急命令頒布後引發極大爭議,除了引來人權觀察組織痛批並要求撤銷外,泰國記者協會(Thai Journalists Association)也發聯合公開聲明抵抗。經民間團體向民事法院請願後,法院已經於8月6日裁定要求帕拉育取消這些限制。
儘管如此,人權觀察組織指出,泰國仍有多項法條侵害新聞和言論自由,包括緊急命命令第1和27條,以及《電腦犯罪法》等。7月時,一名泰國饒舌歌手「Milli」就因在網路上批評帕拉育政府而被以《電腦犯罪法》裁罰2000泰銖。根據該法條,任何人若散播危及國家安全或煽動公眾恐慌的資訊,最高將可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和最多10萬泰銖罰款。在同月,一名醫生也因針砭泰國採購莫德納的策略而遭到泰國政府製藥機構(The Government Pharmaceutical Organization;GPO)以毀謗為由向官方舉報。
除了政府掃蕩反對意見外,主流媒體也出現口徑與政府越來越趨近的現象。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報告中就指出,主流媒體陷入了「自我審查」的困境中,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有意避開敏感話題如2020年大規模示威遊行運動,尤其是針對核心訴求的「王室改革」,各電視台都十分一致的自動消音。民間反對意見在主流媒體中系統性消失的狀況令當地媒體生態前景堪憂。
本文轉載自四方報《疫情下大開民主倒車 泰國如何藉防疫打壓新聞自由?》
封面圖片來源:Thai Enquirer
看更多相關
【3分種快速了解泰國示威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