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韦如/看见泰国共同创办人
泰国的首都「曼谷」,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名字,各种美好寓意集其一身,简单来说,就是耳熟能详的「天使之城(Krung Thep;กรุงเทพ)」。只是,光明与黑暗一体两面,在暗夜中,一度怀疑这不过是恶魔的讽刺,但却看见了天使的踪迹。
原来,这座城,真的有天使,张开双翼守护着。
「另一个世界」:Naradhiwas一带
第一次接触到曼谷贫民区,是十多年前到当地探视当时外派的男友(现已修成正果)。
带着我当完观光客后,有一天,他问我,要不要去他公寓旁边的「另一个世界」看看?他说是慢跑发现的。
他当时住在沙通(Sathorn)近Naradhiwas路的住宅区,那一带有很多外交官、外派人士居住。我没想到,竟然就在步行可到的距离,会有一个毫无生活水平可言的区域,被一群居民当作「家」。
所谓的「另一个世界」,原来离我们的生活圈这么近。
我永远记得,一踏进所谓「另一个世界」的那股刺鼻阿摩尼亚味,永远记得光着屁股的小孩和一隻瘦骨如柴的狗。居民就着水沟洗衣、洗碗。
环境髒乱、拥挤。所谓的另一个世界,竟然与那个繁华的曼谷,咫尺天涯。
当时,我还只是个游客,没想过在泰国长居,尽管意识到贫富差距是很严重的问题,但眼前震撼的景象随着新鲜旅程,很快就抛之脑后。
「走不过来」拉玛八世桥一带
第二次,是团队第一波疫情爆发期间制作「泰国人怎么说」街访节目。
当时原本是在拉玛八世桥下拍摄疫情公益视频,现场突然有一位居民说:「在这里排队的人,还不是最需要帮助的,有很多更需要物资的人,走不过来。就在这附近,我带你们去。」
跟了过去,所谓「走不过来」的地方,非常近,几分钟就到了,为什么走不过来?
我们团队很多都是曼谷人,出生在曼谷,读书、工作也在曼谷,但他们告诉我,从来不知道曼谷有这样的地方。或者,知道,但没想到离自己生活圈这么近,也不曾踏进来过。
那一股味道,唤起多年前的景象,不同的地方,困境却如此相似。
实地探访后,了解所谓的「走不过来」。
一位高龄老妇人包着尿布,两眼空洞望着漆黑小屋的天花板。他无法行走,甚至坐起身也要有人扶,但义工有这么多人要顾,无法随时在侧为他翻身,于是,他就这样躺在地板上,看着天花板,生无可恋。可能用送餐来记录时间,或者用窗间的一点点的缝隙来窥视岁月。
然后,经过垃圾场,如果不告诉我这里有住人,我真的会以为是垃圾场。我们走上了一座桥,与其说是桥,不过是用支撑力堪忧的木板架起的,你必须努力保持平衡感才能走好。
在垃圾场,竟然住了好几个家庭。有残疾人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有问题青少年、有小孩。在义工帮助下搭了铁皮屋、接了电线和水管,至少,在垃圾场,还能生活。
在「走不过来」的地方,认识了帮助大家「走过来」的Chao老师,被父母抛弃,本身是残疾人士,讲到激动处含着泪的眼睛无法聚焦,但却是那么的明亮、真诚。
他竭尽所能改善这个贫民区,把募得物资分配给需要的人,尿布给婆婆、奶粉给小孩…,除此之外,他做了一个「零元商店」,里面有球、笔、笔记本…,一些对贫民区小孩来说相对奢侈的物品。
Chao老师给,但不施捨。即便这些东西都是捐赠的,他也不白白给你。他要求需要的人,以物易物,拿东西做交换。
这里的东西,你可以说是无价,也是有价。一个篮球,要10个宝特瓶盖。一支笔,要2个玻璃瓶。
从小立志做老师的他,长大后想做一名体制外的老师,他说:「这里的孩子向爸妈要足球,答案永远只有一个『没有钱』,孩子被爸妈粉碎的梦想,我试着完成。但我希望,他们能从被帮助中学习,而不是不劳而获。」
以物易物,换取想要的东西,从中学习「付出」。
他告诉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这些小孩是无辜的,他不希望他们被迫走上父母的路。再穷、再困难,都要受教育,才有机会改变。
这一次踏入「走不过来」,我已在曼谷生活了6年,和另一半在这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曼谷成了生活的地方,与多年前游客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即便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什么,但至少,能力所及,我们培养团队,深入当地制作视频,做街访,让市井小民甚至是社会底层的人,有机会发声,有机会被看见。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地方都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我看到了,尽管力量单薄,尽管只是写写文章、制作几支视频、做小额募资,但至少,我不想视而不见。
看更多泰国疫情
看更多泰国疫苗
- 2021泰国疫苗品牌採购进度懒人包一图看懂
- 泰国疫苗开打 国人优先 在泰外国人要再等
- 泰国疫苗开打!设14个曼谷接种站 外交部:不会忽视在泰外籍人士
- 泰国疫苗接种拚年底达标5千万人 机场、超市成施打中心
- 中国科兴疫苗抵泰国 巴育:年底前完成5千万人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