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雷府鬼面具節

泰國雷府鬼臉節面具知多少?探究泰國面具文化:雷府鬼面具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泰國東北部雷府(黎府)每年皆會固定舉辦「皮塔空鬼面具節」,即知名的「泰國鬼面節」,或稱「雷府鬼臉節」,透過面具化妝、遊行慶祝的方式來展演宗教儀式與傳統文化,是除了泰國潑水節以外,另一個相當受到外國遊客歡迎的節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泰國雷府鬼面具的由來及文化吧!

作者:楊俊業博士 臺灣駐泰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資深外交官

泰國面具節由來

泰國東北部雷府丹賽縣(อำเภอด่านซ้าย จังหวัดเลย)每年定期舉辦傳統的「皮塔空鬼面具節(ผีตาโขน)」活動,採用面具化妝、遊行與觀光的方式將宗教儀式與傳統文化節慶化。這種以面具為主體的節慶文化,將面具視作神靈或祖靈,透過演繹遊行的儀式來連結過去和現在,具有發揮安撫民心及加強族人聯繫之社會功能。

皮塔空鬼面具節,又稱泰國雷府鬼臉節

相傳在佛教典故「瓦三敦王子」中,民間傳說當佛祖轉世的瓦三敦王子走出密林,有一批遊神野鬼尾隨其後,護送及慶祝祂逃過劫難。雷府民間根據這一傳說與豐富想像,製作色彩艷麗的野鬼面具搭配五顏六色的奇裝異服,用舉辦大法會(บุญหลวง)及遊行禮佛儀式來延續此項文化傳統。由此可見,鬼面具節儀式是從佛陀轉生神話而來,爾後受到泰國政府「一村一品」經濟政策影響,及被認定是一個具有旅客吸引力的地區觀光節慶後,皮塔空進而結合本地宗教、教育與文化行銷等渠道,逐漸匯聚成有別於湄公河臨岸佬族與其他泰族之在地族群意識,而其面具的創意性也同步展現了「伊山(อีสาน)」民族的樂天個性及藝術性格。

泰國雷府鬼面具節

丹賽居民每年在雨季時以大法會的方式舉行皮塔空儀式,目的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和農作豐收,因為相信本地的靈魂守護者及古老的祖靈具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當村民戴上面具扮演皮塔空時,象徵扮演當地祖靈,透過法會形式,祖靈會被安頓,而那些追隨佛祖走出森林的靈魂也會共同庇護村民的豐年生活。神話支持了皮塔空儀式的合理性,在為期3-4天的節慶活動中,經由群眾戴鬼臉面具遊行的方式演繹佛陀前世(即『瓦三敦/เวสสันดร』)的神話故事,藉以傳達教義與教育人心,因此穿戴皮塔空面具來遊行慶祝,是一種儀式能量轉換的方式,透過面具和儀式的舉行,藉以表達當地居民對於祖靈崇拜的文化性和敬天畏鬼的宗教觀。

泰國雷府鬼面節 逐漸從傳統習俗轉變

由於皮塔空面具的型制趨向多元美觀,造成遊行民眾不捨於儀式結束後,依例將這些象徵惡鬼的面具丟棄於孟河,使其轉變成為一種藝術收藏品,商業化的結果逐漸改變了「放水流」的習俗,使得面具的功能屬性從前以「敬鬼」為主,轉朝「裝飾」為重,也讓皮塔空的神格從惡靈山魅轉變成為地方守護神祇。泰國旅遊局雷府辦事處為了加強形塑「鬼面具節」特色,今(2017)年6月24-26日在丹賽縣菩才寺廟舉辦的慶祝活動,除包括皮塔空面具臉遊行儀式、神靈遊行儀式、恭請須拿達神靈儀式、發射土製火箭拜神儀式、丟鬼臉面具儀式外,另新添一項「多彩鬼面具」活動,擴大邀請泰國北部、東北部、中部和南部等地知名藝術家,一起繪製各種具有泰國特色的鬼面具,共襄盛舉。

雷府鬼臉節 皮塔空面具多樣化、商品化

皮塔空面具拜OTOP政策之賜,由宗教祭儀的媒介功能轉型成為節慶娛樂的文創商品,其創作主題在傳統、創新及在地意識等三大範疇內展現,傳統鬼面具上的萊泰紋樣源於古印度,經由爪哇傳入吳哥王朝後由泰人沿用改良,而現代面具上的圖紋裝飾則純粹以創意為主,並沒有傳統特定的文化符號或宗教意涵,且大部分的創作設計與在地工藝師的生活經驗直接相關,儘管每個人的在地經驗不同,但按符號學(Semiology)原理,在一個大環境下,經過許多「個人經驗值」拼湊後所得到的「結論」,往往能反映「個人經驗」和完整事物中的脈絡關係。

皮塔空面具節受泰國政府「一村一品」影響從宗教儀式轉為節慶活動

早期皮塔空面具不重創意,用色造型也極為簡單,然因面具走向商品化經濟路線,著重強調美學、觀光與節慶化價值,所以面具製作也越趨精緻美觀。新式皮塔空面具由帽子、臉部和鼻子等三部位組成,簍帽用竹子編成,長臉由曬乾的椰樹皮鏤空雙眼構成,而尖鼻則用軟木仿鷹喙形狀製作;傳統皮塔空面具僅用紅、白、黑三種天然色素塗飾,不同於當今為求快速、多變和保存持久而改用化學油漆來加強亮度和效果,用色表現亦不拘泥於傳統三色,這股商品化觀念的轉變,使得皮塔空面具從宗教祭儀用品質變為藝術文創商品,然不變的是,皮塔空具有「做功德(ทำบุญ)」的精神意涵是與常民生活結合且深受當地宗教文化影響。

原文節錄自楊俊業博士〈探究泰國面具文化:神的臉、鬼的面、祖師爺的容顏〉


泰國潑水節、水燈節…各大節慶知多少?點此看更多泰國文化與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