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瑰寶 古式按摩

看見泰國編輯團隊

作者:楊俊業

泰國古式按摩源起於西元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部,創始人是印度王及佛陀御醫「吉瓦庫瑪巴差」(Jivaka Kumar Bhaccha),為了治病和保健發明按摩療法,有眾多僧徒追隨師法習醫,「吉瓦庫瑪巴差」至今仍被泰人尊奉為「醫學之父」。

泰國古式按摩不僅是泰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泰國經濟支柱觀光產業的特色核心項目,更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文化資產寶藏。泰式按摩技法源於古印度瑜伽術,由「吉瓦庫瑪巴差」的學徒們將其教授的傳統醫藥及按摩技法,於西元前2至3世紀隨著佛教傳入泰國,因此古式按摩之醫療技法實從佛寺進入皇室再傳入民間,並因地制宜配合泰國的風俗習慣及傳統文化,逐漸調整發展成固定技法及流程延續至今。
經考證泰國王藍甘賢時代(西元1279至1298年)已有在石碑刻錄按摩醫療技法,另於邏羅那萊王時代(西元1656至1688年)曾有一位法國特使手書按摩治病的文字紀錄略以:「暹羅時代若有人生病,會由懂得按摩技法的專人用腳踩在患者背部,用於放鬆筋骨,並傳說懷孕婦女常令小孩在背上踩踏按摩,此舉有助日後順產」。以上二則考據史料,足以佐證泰醫早於700年前就已懂得運用按摩技法來治療疾病。

泰國遭受緬甸數度入侵之戰亂破壞,導致許多醫療文獻及紀錄都被毁損或遺失,距今200年前的泰國節基王朝一世皇時代(西元1782至1809年)遷都曼谷後,敕令恢復臥佛寺(Wat Po)為皇家廟宇,召集泰醫及學者收集傳統醫藥及按摩知識,並用錫材雕塑80種瑜伽體位之身體鍛鍊姿勢,并銘刻於大理石及鑲嵌於臥佛寺廊壁上,以供泰人研究學習,自此臥佛寺遂成泰式傳統按摩訓練基地之始。繼至三世皇時代(西元1824至1851年)另改用金屬雕製及簡化瑜伽體位為60種,並收集泰醫資料與按摩技法篆刻於大理石公開展示於涼亭內,提供人民教學及自我治療之用。五世皇朱拉隆功時代(西元1868至1910年)開放泰醫教學,將泰式按摩正式歸為「手工技藝」專科並定名為「皇室按摩教材」。繼至七世皇時代(西元1925至1934年)再將醫學劃分為「現代醫學」及「傳統醫學」兩大類,其中「傳統醫學」即包含醫學、藥學、婦幼(產)學及按摩學(內分『基礎按摩』、『宮廷按摩』、『治療按摩』及『保健按摩』)等,惟在西元1936年至2000年間按摩學又一度被排除於泰國傳統醫學範疇,後至2001年泰國衞生部再次將泰式按摩恢復於醫學領域。

泰國古式按摩是以印度草醫學及瑜伽術為基礎傳入泰國,經過反覆摸索、調整及改進技法後,逐步演變成為泰國本土傳統民俗醫療方式。古代泰國皇室運用按摩治療體傷及強身健體,近年輔以泰國政府的積極推廣,古式按摩已兼具養生保健之天然療法及觀光旅遊之休閒活動的雙重屬性。泰式按摩技法融合關節紓整、經脈按壓及瑜伽伸展等概念及理論,按摩師通常在地板採跪姿操作,左右手交替動作,運用手指、手掌、手臂、手肘、膝蓋、腳跟及雙腿等肢體部位,分別以手指及手掌進行按/揉/壓,前臂進行揉/壓,手肘及膝蓋進行按/壓,腳跟進行踩/壓等不同方式,並輔以泰式握拳與劈砍等特殊技法,手法涵蓋按、摩、推、拿、摸、拉、揉、捏、捶、蹬等動作,幅度甚大,類似瑜珈,這種先暖身,再拉筋,後舒展全身之整套動作,正是泰式按摩與其他類別按摩之顯著不同處。

泰國古式按摩綜合中、印古文明推拿技法精華,包括中醫經絡運行與穴位理論,及印度瑜伽伸展與肢體拉筋動作,可以刺激淋巴和白血球細胞對抗病菌入侵,放鬆肌肉,促進淋巴系統和血液循環,亦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減少發炎,改善氣喘、過敏症狀,亦能舒緩肌肉僵硬、疲倦和頭痛,提升人體免疫力、抗病力及自癒力等身心療效。泰式按摩猶如對受按者施以「被動瑜伽術」,利用獨特的推、拉、蹬、搖、踩等技法,藉由壓足、壓腰、捶背、踩脊等方式,施作於肌肉筋膜和肢體關節等部位,讓身體自動產生能量,藉由氣血運行及舒展動作將能量傳至全身,修復體內損傷或虛弱部位,因此受按者於按摩結束後,如同接受高強度體操運動,有助達到緩解身心疲勞、加速脂肪燃燒及調節腸胃臟器等功效。

——

本次專題特別針對泰國古式按摩的手法、流程、功效及經脈理論與運行方向等面向,綜整歸納說明如下:

  1. 手法:泰式按摩是各類按摩中受按者體位移動幅度最大者,按摩時鮮少使用按摩油或精油,手法融入瑜伽的修身養心方法,其中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及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 技法主分六種:點(壓)法、揉(拿)法、推法、劈叩法、踩(跪)法及運動關節法,除使用手(指、掌、臂、肘)外,並輔以膝、足等肢體關節進行施作;「宮廷式按摩」及「大眾式按摩」之最大差異處即在於按摩技法,前者按摩師僅能以跪趴姿勢用雙手進行操作,不得使用身體其他部位(如肘、膝、足等)且不得按壓靠近私密部位,至於全套操作步驟及流程則與後者完全相同。
    • 劈叩法:「泰拳」即手握空拳,拳心向下,用拳心捶打;「刃掌」即四指併攏用指端垂直按壓,如刀刃而得名;「泰式劈砍」即兩掌相合,通過腕部屈伸用小指側擊打,四指隨手起落開合發出聲響;
    • 巧用身體重量:按摩師將手肘伸直,利用引力通過上肢自然向下傳遞自身體重進行有效按摩,因此體型較小的按摩師亦能對身材魁梧、體型胖碩者施作按摩;
  2. 流程:泰式按摩深受瑜伽哲學及佛教文化影響,按摩師於按摩前會循禮面對受按者合十冥想默禱表達祈福,此儀式之目的是為將慈愛心及注意力,全神灌注到施作程序,排除一切有形或無形干擾,提高按摩效果。
    • 泰式按摩是以足部開始逐漸向上結束於頭部,按摩師必須按照固定步驟依序進行,不得隨意更動。
    • 泰式按摩體位依序採仰臥位(進行足部按摩、下肢部按摩及上肢部按摩)、側卧位(進行左/右側體按摩)、俯臥位(進行背部按摩及臀部按摩)、躺臥位(頭/臉部按摩)及坐立位(肩頸及腰部按摩)。
    • 泰式按摩是先經脈按摩,然後是關節運動,最後是瑜伽伸展,換言之,泰式按摩融合筋骨按摩及被動體操運動等內涵。
    • 傳統泰式按摩時間不得少於1.5個小時,從腳到頭總計須完成108個步驟,偶有輔以草藥熱敷,以達活血化淤之目的。
    • 按摩結束後,按摩師會準備熱薑湯供受按者飲用,藉以加快氣血流動及增加體內熱能,有助迅速排除體內濕氣,達到提神醒腦之功效。
  3. 功效:泰式按摩是透過外力的直接作用,巧妙融合中醫推拿及印度瑜伽,經由按摩師的肢體力量和技法,刺激血液循環後,讓身體啟動自癒力及提高免疫力,進而達到治療及康復的目的。
  4. 經脈:泰式按摩的10條主要經脈與中醫的12條經絡雖概念相似,主張經脈與氣場及穴位具有密切關聯,但泰式經脈與中醫經絡之分布、屬性、氣場及按摩力道等主張與理論,經對照比較兩者異同處,分別詳述如下:
  1. 分布:
    • 泰式按摩的10條經脈皆分別始於肚臍周圍1吋至3吋之間,穴位深度均為2吋,依固定運行路線,且各別止於身體末端(如眼、耳、鼻、舌、手指、腳趾、肛門、尿道及生殖器官等部位)。
    • 中醫的12條經絡分別連著人體12個臟器,從排列方式可分為兩組,一組以手足區分為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及腿上有6條經絡(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另一組按陰陽區分為手臂內側及腿部內側各有3條陰經,手臂外側及腿部外側亦各有3條陽經。
    • 泰式按摩的經脈分佈與身體器官與中醫經絡對應臟腑互動之關聯雷同,即不同經脈職司不同臟腑,各有主管功能。
  2. 屬性:
    • 泰醫經脈無所謂陰陽經脈區分,但亦著重與季節溫度及五行體質(金、木、水、火、土)的平衡與調節。
    • 中醫經絡注意經絡與經絡間,身體與經絡間,及經絡與大自然間等陰陽平衡,亦即受按者體虛時,宜先選擇陽經按摩補足正氣為主,若體健時,則陰經、陽經皆可按摩;又如夏天陽氣旺盛,體虛者亦可進行陰經疏通而無妨。
  3. 氣場:
    • 泰醫經脈與中醫經絡同樣強調「以痛為俞」,亦即疼痛部位就是按摩穴位,按摩重點就放在最痛部位,將病灶推開、揉散,甚至泰醫兼以藥包熱敷,中醫施以拔罐、艾炙或敲打方式,痛感愈是明顯,愈需堅持按摩刺激痛點。
    • 泰醫經脈與中醫經絡均認同人體內存有氣場,若氣場運行不順或阻塞,必將造成氣血不足出現氣結或硬塊,即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之概念。
    • 泰醫10條經脈彼此因互不相連,故無所謂氣場循環及補充之說。
    • 中醫12條經絡依序相連且有方向性流動,與對應臟器「互為表裡」,經絡起於心中,在人的四肢繞行一圈進入腹部,在補氣作用最強的丹田穴補充能量後,抵達胸腔換條經絡再繼續出發,進行下一次四肢大循環。
  4. 力道:
    • 泰式古法按摩力道是依據受按者可承受的受力程度隨時進行調整,並無所謂「輕重補瀉」之說。
    • 中醫經絡按摩力道細分為:1.力度輕者為補,重者為瀉;2.時間短者為補,長者為瀉;3.範圍小者為補,大者為瀉;4.順按經絡為補,逆按為瀉;5.著重陰陽平衡運用,認為按摩陰經最好使用補法,按摩陽經則可運用瀉法。

細究泰國古式按摩的施做體位及操作流程得悉,對於下肢部(含腳底)及背部(脊椎兩側)之按摩耗時最久,兩者操作時間合計逾1個小時,泰式按摩對於該兩區域之重視現象,正與中醫按摩主張的「腳底反射區」對應全身臟器邏輯,及臺灣張釗漢中醫師發現的脊椎兩側「原始點」對應「他處體傷」理論一致。因為「腳」是由26塊骨頭、56個關節及118根肌腱所組成,向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稱,亦所謂「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的老化過程正是由雙腿開始,故須格外重視雙腿(含腳底)之保健與照護;另外,張釗漢中醫師的「原始點醫學」認為所有症狀皆直接由體傷所致,體傷位置可分「他處」與「本處」兩類體傷,而「一條脊椎加七處原始點」的人體內建自然療癒力開關,正是以按推原始點並配合溫敷的簡易外治法來啟動,此點又與泰國古式按摩輔以草藥熱敷,來達到快速解除疾病症狀的目的,互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根據醫學研究結果證明,遺傳基因對健康的影響並非絕對。一個人長壽與否的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善於珍攝調理與勤加養生。中國歷代皇帝最高壽者為大清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其養生之道與長壽秘訣,可以簡單用「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等16字概括。其實正與瑜伽及按摩有著密切關聯,其中「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及「十常四勿」等日常保健方法,即與泰國古式按摩的訴求及功效相仿,因為泰式按摩正是融合印度瑜伽及中醫經絡的養生保健原理,運用不同技法作用於受按者體表的特定部位,經過物理刺激皮膚滲透到肌肉、筋膜、肌腱、關節、神經、血管及淋巴等組織,通過神經和體液的調節及軟組織和骨關節的調整,產生一系列生理、病理的連動變化,使得肌體功能自然恢復,進而達到治療及保健的目的。簡言之,古式按摩不僅是泰國政府增加觀光收入的法寶,亦是泰國傳統民俗醫療技法的至寶,更是世界人類文化共同遺產的瑰寶。